网通咸宁推进科学发展的三次飞跃类似

五月的鄂南,飞花流翠,生机迸涌,尽展泉都之秀,香城之韵。

全面建设鄂南经济强市,倾力打造香城泉都,加快推进咸宁跨越式发展,一如春潮漫卷,长风疾进。

撤地建市才十多年的后发咸宁,已崛起成为经济快速增长、生态保持优良、社会繁荣和谐的活力之城、魅力之城,创造了特色鲜明的“咸宁模式”。

绘就蓝图: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目标的确立,对咸宁这样一个撤地建市十多年的后发地区而言,慢不得、等不起、坐不住,是咸宁自我加压、弯道超越的重新抢跑和高远定位

建设中部战略支点,已如满弓之箭,不得不发。

区位优越、文化灿烂、物华天宝的咸宁,如何当好探路者、先遣队?

咸宁是湖北“南大门”,武汉“后花园”。承接珠三角、长三角,需要这样一个“桥头堡”。这是历史的选择,时代的使命,是省委对咸宁的重托,是咸宁人民的热切期盼。

2008年6月,在市委第一次解放思想座谈会上,建设鄂南强市,鲜明地写在了咸宁发展的旗帜上。

这是一张令人振奋的蓝图:到2015年,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,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,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,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,农村人平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,节能减排好于省定指标,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,人均水平在武汉城市圈和鄂湘赣接壤地区居于领先。

冲破了思想桎梏,就有高视阔步之旅。

2009年底,我市启动《咸宁城市总体规划(2010―2030年)》修编工作,提出了“西联东拓、南接北进”扩城设想:以北至咸宁嘉鱼,规划咸嘉临港新城;以东至贺胜桥镇与武汉交界构建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。

城市总体规划以“时间换空间、空间换规模”思路、以“主城+新城(组团)”布局要求,突破性将咸宁市规划区面积从2005年的374平方公里调整到674平方公里,建设用地规模从58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。

以“大城市”理念建设中心城区。打造工业新城、旅游新城、职教新城、咸安新城、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、金湖湖低碳示范区和向阳湖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“五城二区”。

过去四年,全市经济发展全面提速,实现纵向跨越、横向赶超,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亿元、400亿元、500亿元、600亿元四个台阶,去年达到652.1亿元,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。

搭建平台: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连续成功举办和香城泉都名片的精心打造,用文化为发展凝神,借品牌为跨越给力,搭建咸宁转变发展方式的全新平台,咸宁一举步入品牌化、质量型发展的新境界。

咸宁森林覆盖率超过50%,一年365天空气指数优良,是自然恩赐的生态明珠。

咸宁将“中国桂花之乡”、“中国楠竹之乡“、“中国茶叶之乡”、“中国苎麻之乡”、“中国温泉之乡”拥集一身,其生态之良、资源之优,其他城市无以比肩。

按照“两型”社会建设理念,咸宁作为后发地区,必须加快发展,同时又要保持生态和文化“水土不失”,实现速度、质量双赢。

温泉、桂花,犹如咸宁的双璧,更是让咸宁光彩熠熠。

咸宁温泉密布,早在1400年前,就以“沸潭”而闻名。全市地热水年总流量达700万吨,其数量与品质全国一流,是名副其实的“泉都”。

咸宁桂花享誉华夏。2000年,国家命名咸安区为唯一的“中国桂花之乡”。

(下转第二版)

(上接第一版)全市6县市区45个乡镇种植桂花,拥有近30个桂花品种,百年以上古桂达2000株,占全国的91%。战国时期,诗人屈原在咸宁写下“奠桂酒兮椒浆”、“沛吾乘兮桂舟”的美妙诗句。

去年,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咸宁调研时指出:“咸宁既要打响泉都品牌,也要培育香城名片。”

香城泉都,从此成为咸宁发展转型、绿色崛起的传动轴、活力源。

从2009年起,我市按照“省助市办”的模式和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社会联动”的机制,成功举办三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。

三届节会,年年有亮点、届届有创新。“万人同浴温泉”、“十里河灯”、56个民族56对新人的民族婚典等活动,创造了一个个经典传奇。第三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闭幕的第二天,全球250多万个网页和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聚焦咸宁,“香城泉都”誉满天下。

节会带来巨大效应。三届旅游节,共为咸宁直接带来近900亿元的投资,建成30多家国内一流的星级温泉景区和宾馆,泉都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以上。咸宁年旅游人次由2006年的不足200万人次,增加到今年的2000万人次;旅游收入由2006年的12亿元,增加到今年的100亿元。

把香城当家园建,把泉都当家园管。

今年2月,我市出台了“中国香城战略规划”。该规划对“香城建、香文化、香产业、香品牌”四位一体的“香城”城市品牌工程进行了统一定位。通过六大“香化”措施:留香、添香、增香、植香、选香、保香;打造七大“香化”景观:香园、香道、香河、香院、香山、香廊、香泉,精心建设“中国第一香城”。

同时,我市已聘请一流专家,精心规划,加快实施。建好“香咸宁”;整合“香资源”,提振“香产业”;挖掘“香文化”,擦亮“香名片”。实现“四季飘香,满城花香,绿中含香,鸟语花香”。

“香城”、“泉都”,有如“咸宁美人”的一双“明眸”,顾盼生辉,楚楚动人。

香城泉都,成为强大的气场和磁极,使咸宁从此步入品牌化、质量型发展新时代。文化+生态+产业――成为转型跨越、科学发展的“咸宁实践”、“咸宁模式”。

构筑高地:率先对接“中三角”、打造岳九咸“小三角”经济圈,为咸宁跨越发展构筑新的高地,开辟更广阔的空间,赢得更美好的未来

4月19日上午,岳阳市、九江市、咸宁市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在岳阳正式签署。

识时势者为俊杰,占先机者得天下。

在产业阶梯转移,经济一体化加快,交通改变时空的背景下,区域发展已步入合作竞争新时代。

咸宁与九江、岳阳同处长江沿线,均为三省门户城市,山水相连,文化相通,人缘相亲,发展相连。咸宁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、地理特点,理应成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“先遣队”。

自省委、省政府率先提出打造“长江中游城市集群”的战略构想后,我市抢抓机遇,主动“打前站”,甘当“探路者”,加快与岳阳、九江的对接与融合,提出了率先对接“中三角”,打造岳九咸“小三角”的工作思路,并与湖北省社科院联合对构建岳九咸“小三角”进行科学论证。
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市委书记黄楚平提交了《关于支持咸宁率先对接“中三角”打造岳九咸“小三角”》的建议,受到广泛关注。

我市先后组织党政代表团赴九江、岳阳考察交流,就双线启动岳九咸“小三角”、推动“长江中游城市集群”发展充分、深入交换意见。得到岳阳、九江两市积极回应。三市计划从旅游、交通等“基础条件好、积极性高、最容易突破且易见成效”的领域入手,探索“中三角”合作模式。

《框架协议》展望了三地合作的美好前景:经济互融形成极、交通互联形成网、产业互接形成链、旅游互拓形成串、市场互动形成圈、教育互促形成片、生态互惠形成区。

协议提出了三市七个方面的重点合作领域。包括推进区域规划、交通网络、产业发展、文化旅游、物流市场、教育培训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对接融合。

岳九咸“小三角”在文化旅游的对接融合上已破冰启航,三地签订了《旅游合作协议》,并已开展系列实质性的合作。三地以“名山(庐山)、名楼(岳阳楼)、古战场(赤壁)”为重点,开始共同打造区域文化品牌。按照“资源共享、客源互动、品牌同建、市场齐管”的原则,共同制订区域旅游发展规划。近期,旅游“一卡通”有望在三地同步开通使用,届时,旅游一卡可以游遍三市景点。

目前,“小三角”合作已经迈出了最重要、最关键的一步,进入了制度化、常态化的新阶段,“小三角”势必成为“中三角”的核心增长极。

咸宁,正登高望远,蓄势而发,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!(咸宁日报记者 刘文景 朱 哲)

createPageHTML(1, 0, "t_", "htm");

仿传奇网页游戏

Copyright © 2009-2012 www.2cssf.com 仿传奇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